哎,你发现没?现在总听人说孩子「感统失调」,可到底啥是感统训练啊?说白了就是帮娃儿把眼睛、耳朵、手脚这些「零件」协调起来干活!今天咱们就唠唠怎么在家用游戏搞定这事,还能顺带提升娃的五大核心能力!
一、感统训练真不是玄学!
「不就是玩吗?能有多大用?」估计十个家长有八个这么想。说实在的,我当初也这么觉得,直到亲眼看见邻居家那个走路总摔跤的小胖墩,玩了半年平衡游戏后居然能骑两轮车了。感统训练说白了就是给大脑装驱动程序,让身体各个部位听指挥。
举个实在例子:我表姐家闺女3岁还不会双脚跳,去医院查说是前庭觉发育滞后。医生让每天玩「跳房子」游戏,三个月后真能蹦跶了!这五大能力具体是啥?
- 平衡能力(走路不摔跤)
- 触觉反应(不怕剪指甲)
- 手眼协调(能接住皮球)
- 专注力(坐得住五分钟)
- 空间感知(不会撞门框)
二、0-1岁别急着练!先打地基
新手爸妈最容易犯的错:娃才半岁就买一堆感统教具。其实这个阶段多抱多摸多翻身比啥都强!记得我家娃六个月时,儿保医生说每天要趴够两小时,当时我还嘀咕「趴着能练出啥花样」,结果三个月后:
- 爬得比同龄娃快
- 自己扶着沙发站得稳
- 抓握玩具特精准
黄金三件套这么玩:
- 毛巾卷翻身:用浴巾卷成筒推着娃滚动
- 触觉袋:保鲜袋装不同质地的豆子让娃捏
- 追光游戏:手电筒照墙上移动光点
三、1-3岁疯玩期:藏着训练的游戏
这阶段娃跟永动机似的,我家那会儿天天头疼怎么消耗他体力。后来发现个妙招:把训练藏在日常游戏里!比如:
- 「毯子秋千」练前庭觉(俩大人拽毯子晃悠)
- 「蔬菜拓印」练触觉(用莲藕、白菜根蘸颜料)
- 「袜子配对」练视觉(把全家袜子混一起让娃找)
有个绝招必须分享:下雨天在客厅铺条旧床单,撒上大米、绿豆、棉花,让娃光脚走。既能刺激脚底神经,又能区分不同材质,关键是娃玩得不肯停!
四、3-6岁搞点「高级玩法」
这时候娃能听懂指令了,可以玩些带规则的游戏。上周去朋友家看到个超赞的创意:用快递箱做「障碍赛道」,要钻洞、跨栏、走独木桥,最后还得把指定颜色的球投进筐。这游戏一口气练了:
- 身体协调
- 颜色识别
- 规则意识
再教你们个绝的:把识字卡贴墙上,让孩子用沾水的手指去拍,拍中了字就消失。既能练跳跃,又认了字,水渍干了还能反复玩,简直省钱又省妈!
五、个人血泪经验大放送
最后说点大实话:别被商家忽悠买上千块的感统教具!我家那套「专业触觉刷」还没洗碗海绵好用。重点根本不是器材,而是每天20分钟高质量陪伴。
有三大坑千万避开:
- 娃不配合就硬练(要顺着兴趣来)
- 只练单项不结合生活(比如光练平衡却不让娃自己上下楼梯)
- 盲目跟风网红游戏(有些高难度动作真不适合小娃)
我特别反对那种「每天必须练够1小时」的说法。娃又不是机器人,状态好时多玩会儿,没兴趣就改天再练。记住啊,笑着玩的训练才有效果!
<结尾不空行>
要说这些年带娃最大的心得,那就是:别把感统训练当任务,把它变成亲子时光的加分项。就像昨天我家娃非要把跳格子说成「踩岩浆」,结果全家蹦跶了一下午。你看,哪需要多高深的技巧,关键是有心又有爱!
最新留言